2)第四百四十章 核聚变论证会,我们什么时候拥有了如此高端的技术?_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异常艰难。

  如果使用‘氚’,问题也是显然的。

  氚具有放射性,自然界中几乎天然不存在,人类的生产能力亦极其有限,而氚增殖所使用的锂,其资源也是有限的。

  当然也少不了最大的难关,“如何做到输出大于输入?”

  从输入角度来讲,加热等离子体所用的射频波、中性束、激光,它们本身的功率都是要小于甚至远小于产生它们所消耗的电功率的。

  从输出角度来讲,中子的能量转化为可被利用的热能的效率是有限的,而热力发电本身的效率并不高。

  等等。

  核聚变的研究有诸多的难关需要攻克。

  当消息传出来以后,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几乎都不看好核聚变项目能够真正展开。

  这样的研究连论证都过不了。

  但实际上,国内的核聚变研究还是有基础的,也有不少学者支持展开项目论证。

  汤建军研究制造的托卡马克装置,完善的环形磁力约束的问题。

  另外,核工业西南研究所制造的环流器m装置,被称作是‘人造太阳’也成功实现了‘放电’。

  虽然依旧没有解决核聚变技术的全部难题,但国内已经掌握了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

  这些都是基础。

  ……

  国内外舆论对于核聚变的研究并不看好。

  大多数人都认为‘风声就只是风声’,就只是捕风捉影的消息,即便是有心去做研究,想要通过论证都不容易。

  这种超大型研究项目不是一个人能决策的,需要很多机构、学者的支持才能进行,第一步就需要进行技术论证,目的是一起讨论研究可能遇到的难题、是否有解决方案以及后续研究分工等问题。

  如果不能通过技术论证,也就是有些难题没有可靠的解决方案,项目就根本无法启动。

  有些人不这么看。

  比如,西海大学里和王浩相熟的教授们。

  他们也同样知道核聚变研究有很多难题,有些难题技术层面上暂时无法想到解决方案。

  但是,相比来说,他们更愿意相信王浩。

  核聚变的研究项目毫无疑问和王浩有关,既然是王浩参与并主导的项目,什么技术难关似乎都不是问题了。

  有些人反应速度非常快。

  比如,张志强。

  王浩从首都返回西海市以后,并没有急着投入工作,而是陪着苏映雪在家休息了几天。

  之后他才回到西海大学。

  等进入梅森数实验室的办公室,他才刚刚坐下准备看看资料,就看到张志强提着个大盒子走了进来。

  王浩站起来扫了一眼,满脸疑惑道,“乐高?”

  “是啊。”

  张志强把乐高玩具放在一边,笑嘻嘻的说道,“这不是弟妹快生了吗?我提前送个礼物,祝贺你啊!”

  “……”

  王浩表情怪异的看向张志强,给孩子送个小礼物倒是没什么,但问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