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绝对不能回的,他只能留在上海。

  那时的北洋政府,已是风雨飘摇,财源早已枯竭。北京各大学长时间发不出薪金,教员生活状况糟。政治环境也很恶劣,连续发生“三一八”惨案等多起屠杀请愿学生和民众的事件。

  此时,大批文化人便纷纷南下逃荒避难,或投效革命,或寻求新的栖身之所。原来新月社和《现代评论》的一班人马也纷纷南下,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饶孟侃、余上沅、丁西林、叶公超、及潘光旦、邵洵美等新老社员,都先后汇聚于上海。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追求进步,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

  社名是徐志摩依据泰戈尔诗集《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

  《现代评论》,是一本综合周刊,1924年12月13日在北京创刊,王世杰负责编辑,主要撰稿人有燕树棠、高一涵、周鲠生、陈西滢、陈翰笙、张奚若、李四光、胡适、唐有壬等,多为留学英、美的教授学者。徐志摩、丁西林、凌叔华、闻一多、沈从文、胡也频等亦有文学创作在该刊发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艺、哲学、教育、科学等各方面。

  这些文人聚到一起就要做些文人干的事,爱张罗事的徐志摩见到从日本取道回国的胡适,觉得机不可失。

  胡适曾于1923年左右参与新月社的早期活动,是当时的主要成员之一。此时,闻一多、赵太侔、余上沅、梁实秋、饶孟侃等人已陆续来到上海,而潘光旦、张禹九、刘英士等人也新从海外归来,故友新知的怂恿和支持使办《晨报》副刊办到灰心的徐志摩,重新燃起了开书店办杂志的热望,希冀着拥有自己的一块文学阵地。

  刊登在《申报》上的《新月书店启事》,委实道出了新月同人的这种迫切心情:“我们许多朋友,有的写了书没有适当的地方印行,有的搁了笔已经好久了。要鼓励出版事业,我们发起组织新月书店,一方面印书,一方面代售。预备出版的书,都经过严格的审查,贩来代售的书,也经过郑重的考虑。如果因此能在教育和文化上有点贡献,那就是我们的荣幸了。”

  胡适回国后不久,新月社的人们便联络商议,由大家招股集资,筹办一个新月书店。因为胡适的的声望和威信,大家推胡适为董事长,张禹九任经理。

  于是,6月30日的《申报》上登出了一则广告:“新月书店开张启事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