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兵部马毓桢上奏:痛斥官制改革是“用夷变夏,乱国法而害人心”,设立责任内阁是“实阴以夺朝廷之权”。

  内阁学士文海、御史陆宝忠则直接把矛头指向了袁世凯,说他乱政,败坏朝廷纲纪,应饬令其回本部,不能主持官制改革。

  这样,从王公亲贵、大小太监到大臣御史,尽管观点不同,但几乎全都反对袁世凯的改革官制,不是到慈禧处哭诉哄闹就是不断上折,天天鸡飞狗跳。

  现在朝廷之中,已经没有立宪不立宪,马上立宪和缓行立宪的派系对立,好像所有的派系都联合起来一致攻击袁世凯。

  就连亦劻和徐世昌都不敢说话了。

  载泽虽然是编篆官制改革方案的总负责人,但已经和袁世凯切割,称这个方案他根本就没看到。

  慈禧或许到现在也没弄明白立宪是怎么回事,但责任内阁那么大的权力她看明白了,搞了半天是抢夺自己的权力。

  袁世凯怎么回事?召见袁世凯,袁世凯还振振有词:“别无良策,仍不外赶紧认真立宪一法,若仍悠忽因循,则国势日倾,主权日削……。”

  慈禧还没听完就怒发冲冠,把弹劾袁世凯的奏章往袁世凯面前一摔,“这么多朝中大臣都不如你袁世凯吗?这大清朝就你袁世凯高明吗?什么别无良策,你手里不是有兵吗?把这些人都杀了不就一了百了吗?”

  袁世凯吓得赶紧跪附在地下,老老实实被慈禧臭骂一顿。

  胆战心惊地退出后马上上奏:官制改革需谨慎行事,自己操之过急。

  说自己直隶公事积压过多,需回去处理。准奏后,仓惶跑回天津。

  军机大臣、政务处大臣瞿鸿穖甚得慈禧信任,也是慈禧指定参与改官制的大臣之一。他与袁世凯、奕劻矛盾极深,在讨论官制方案时勉强同意,但又另上一道《复核官制说帖》反对军机处与内阁合并。他利用慈禧单独召见的机会,说责任内阁对太后不利,将大权旁落,而这一点最为慈禧太后担心、忌讳。

  他的话完全说到了慈禧的心里,意见也特别得到了慈禧地重视。

  最后的结果是慈禧大笔一挥取消责任内阁,保留军机处,在11月6日颁布了以瞿鸿穖为主导的新官制。

  准备立宪还是要继续,官制改革方案虽然也有少部分内容保留了下来,但已经面目全非。

  君主立宪,归根结底是对君王个人的权力进行限制,也可以说是用集体决策取代个人专权。

  这无疑是政治体制的伟大革命,因为集体决策总是要比个人专权好很多,也更可靠。

  个人可能有发疯或利令智昏的时候,但一个决策集体都疯了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可是天下有几个君王有这样的高风亮节,这样博大的胸怀。

  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遇到,肯定是国家之幸,万民之幸。

  这可以少流很多很多血,也可以使国家免受很大的破坏。

  实行君主立宪,除了君王的开明和人品超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外力的强迫。不是君王自己愿意和不愿意,而是不立宪不行,没有别的选择。

  能指望慈禧有这样的品德吗?肯定是痴人说梦。至于后者,显然也没到火候。

  袁世凯离开京城时,他没和徐世昌打招呼,可能是怕自己牵连到朋友。

  回到天津后袁世凯惊魂未定,想起前几日徐世昌在他身旁经过时,曾经低声说了一句:“不要锋芒毕露。”

  回顾一下这一段时间,自己也觉得有些忘乎所以了。这样不行,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祸端的,袁世凯这样的对自己说。

  想想,是不是应当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他马上想起了一件事,立即上奏,呈请辞去身上的所有兼职。很快朝廷下旨照准。

  你上奏,人家照准,这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袁世凯还是觉得很不舒服。兼职太多他有时候是有些煩,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但是,这并不表示,他要辞去所有兼职,有些兼职,比如会办练兵处大臣这个兼职,他就不想辞去。

  再说了,这一次也是一种试探,一种姿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有闹情绪的成分,想不到真的就照准了。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