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己越细想,越觉得受到了屈辱,被骗了。他后来冷静了,觉悟了,看透了耶教会用“感情的”手段俘虏青年人,“深恨其玩这种‘把戏’,“故起一种反动”。对耶教会起了反感之心,当然就不会再上当,不再信洋迷信,不想当耶教徒了。

  胡适这里所说,应该是那次耶教刻意安排的那个美国教徒梅西(Mercer)为中国留学生所做的现身演讲,述说他一生的经历。

  很多的基督教会,特别用心联络信徒之间的感情。刻意安排每个信徒,至少参加一个小团契,小组长负责跟进了解每个成员的生活状态,维系成员对小团契的感情。如果信徒不来聚会,小组长要上报,大家一起为其祷告,然后安排人去探访,直到感情牌把这个人再带到教会中来,重新沐浴主的恩典。

  不能否认,感情牌是基督教发展和笼络信徒的重要手段,但从胡适的经历能看到,感情牌也有不灵的时候。对于胡适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学者,一个开创中国人书面语言习惯的伟人,自然有着自己宽广深邃的心胸,怎么能够被小儿科的情感游戏控制?

  有人说,从胡适身上发生的事情,基督徒宣传福音的时候,切忌的是,可以始于感情,但一定要终于真理,而非继续靠感情作为信徒来教会的原因。始于感情牌的,也会终于感情。作为教会,应该明白,感情牌,是一个小技巧,而非一个大手段,如果信徒来教会是因为舍不得和离不开,或者不得不屈从于一种感情,那么,这个信徒将在理念上扎根不稳,容易在教会人事变动后离开教会。

  问题在于,基督教能“终于真理”吗?

  此时的胡适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初来乍到的迷茫已经被正常的学生生活所取代,对他来说,宗教的安慰功效已经有所减弱。在最初的甜蜜期后,对教义的理性反思逐渐占据上风。

  对于胡适对基督教的信仰转变过程,不难发现,胡适的基督教信仰分为两个层面。一为情感抚慰与社会教化功效层面,在这一层面上,胡适信仰基督教。二为教义层面,也就是宗教哲学层面,胡适则对基督教持有批判态度。若以这两个层面来看,胡适的基督教思想从来就没有转变过,只是由于所处的环境变化,使得在美国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第一层面盖住了第二层面而已。

  只是随着深入研读《圣经》,以及在美的生活学习逐渐走上正轨后,第二层面的理性反思才逐渐起主导作用。

  但自始至终,胡适对于基督教第一层面的社会教化功效都是予以肯定的,正如《胡适口述自传》中所写:“我一直欣赏圣经里所启发的知识。”他甚至将自己的一个儿子送进了“教友会”的学校。但在宗教或哲学层面,胡适又确定地说: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