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轻快明朗,是上天制作的玉石一般的人物。

  胡适后来提倡白话作文,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与这个白人女孩的交往。他认为,和这个白人女孩用英语的交流,口语化的使用,增加了他们的感情。而中国的古文化,则晦涩很多,不适合人们自由的、随意的爱人和享受被爱。

  这个女孩是虔诚的基督徒,她很希望胡适能和她一样成为基督徒。

  基督教会每周都有活动,胡适一般都积极的参加。一方面被人告知,美国的强大,现代社会的文明,就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他心中一直有个不可企及的梦想,就是为了他的魏莲丝,他要更多了解基督教,以便和魏莲丝有更多的交流。

  在浓重基督教生活圈内,胡适一次一次走进了教堂观光,看虔诚的教徒做礼拜,也同美国的基督徒一同欢度热闹而快乐的圣诞节,并写下过一首叫那穌日的长诗。

  周围的世界从陌生变为熟悉,周围的美国人与美国文化从隔阂变为融治,甚至慢慢地变为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融化入他的血液中,沉潜于他的意识里。

  胡适的精神世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旧蜕渐渐脱离,新的观念形态与理解方式铸建的文化肌体日益丰满。基督教文明正在一步步充盈笼罩胡适的精神世界,在基督教上流家庭的温情招待与精神感召下,他少年时代形成的无神论的哲学硬度开始软化。

  伊萨卡城区有各种不同的教会,胡适最为接近的便是“教友会”。这个“教友会”又称“贵格会”或“匮克会”。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他读了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的有关英国教友会派的通信,深受感染,兴趣很浓。二是康大一名叫康福(Comfort)的法文教授是“教友会”的教友,康福与胡适友谊甚笃,康福的家庭生活正是典型的极其美好的美国教友会的家庭生活。其后来出任费城教友会”主办的海勿浮学院(HaverfordCollege)的校长,胡适曾将小儿子思杜送到这个学院学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教友会”的信徒,最为崇奉耶稣不争与不抵抗的教导。这一点正是胡适从哲学立场上最为欣赏也最易拍合的。不过胡适的不争主义的信条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等则是从中国的老子那里学来的。

  胡适在”“教友会”的朋友也最多。他自己也时常去“教友会”集会中作讲演。

  1911年夏天,学年大考结束,基督教学生会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孛可诺松林区举办夏令会。中国学生到会者35人,美国学生约200人。胡适虽不是基督教徒,也应邀参加了这一活动。连日听基督教会的名人演说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