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11章 点翰林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惜墨如金。

  有意思的是,在1892年6月1日的日记里,翁同龢记道:“新庶常来见者十余人,内蔡元培,乃庚寅贡士,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材也,绍兴人,号鹤青,向在绍兴徐氏校刻各种书。”

  这真是有些奇怪,他对蔡元培的印象深刻,简直是刮目相看。是不是因为蔡元培的“怪八股”呢?或者是对其有关西藏的策论题,详述其山川道里、行政沿革,且广证博引,对答自如印象深刻。

  短短四年里,蔡元培乡、会试连捷,挤身翰林文苑。其踌躇满志,自不待言。而作为光绪皇帝老师的翁同龢是何等人物呀?能得到这样的朝中重臣的青睐,是何等的荣耀呀!

  一时间,年纪轻轻的蔡元培,成了“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的名人士大夫了。

  从清朝中叶以降,殿阁大学士、总督、巡抚、军机大臣这些朝廷的要职,大多系翰林出身。对于蔡元培来说,诱人的政治前景正在向他频频招手。

  “点翰林”之后的第二年,蔡元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游历中度过的。

  初夏时节,他先到宁波,又到上海,然后乘船溯长江西下,游览了南京,镇江,扬州及靖江县。此次出游,他曾有散片日记,载述行程。

  秋风乍起之时,他又取道香港来到广州。与在广雅书局任职的陶濬宣等一般朋友,诗文酬酢,观澜华南名胜。

  在广州南园,他曾戏作该省乡试题《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一篇。陶濬宣征得当地名士朱一新、徐琪、吴翔寅的评语各一则,辑印成《蔡太史拟墨》。

  在此期间,陶濬宣多次向蔡讲述廖平在广雅书局时,对经学的独到见解,以及康有为为承其学说做成《新学伪经考》,引起士人不同反应等情况。蔡元培对此颇为关注,特意搜求廖康二人已印行的著作,以备研读。

  冬天来临时,他又赴潮州,汕头等地。一直到转年的春天,才起程北返。

  按说,身为庶吉士,到各地考察风土人情,是必修之课。

  但这些等待重用的“翰林”,前途不可限量,谁知道以后能当多大的官?所以,各地官员都争先打点。因为等这些人高居庙堂时,再想亲近就不容易了。反正都是公费,人情可是个人的,何乐而不为。

  久而久之,这些新贵人们,也都趁此机会,公费旅游还能赚些外快,被人们称作“鬻文卖钱”。不管蔡元培此行是不是有此意,所谓瓜田李下,人们有这样的看法也不足为怪。

  但是,不管怎么说,近一年的游历,蔡元培几乎走遍了自1842年以来最早与海外通商的口岸和地区。这对于一位中国传统教育塑造出来的青年士大夫来说,其意义恐怕不仅仅是在补足“读万卷书”的缺憾,而行万里路。

  西方近代文明和洋务新政的清新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