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公布的,我决不会向他们投降。”

  讨逆军虽然把北京城包围起来,可是总想不战而胜,尽量避免在北京城内用兵。九日至十一日,由汪大燮、刘崇杰透过外交团促成和谈的同时,也通过王士珍从中奔走斡旋。

  只是张勋的态度顽固,自恃有北洋派拥戴复辟的文件在手,不肯缴械,坚持要自己带辫子兵回徐州。

  由于和平解决无望,讨逆军决定攻城,汪大燮和刘崇杰找外交团商谈攻城计划。外交团仍推领袖公使(荷兰公使)答复讨逆军,同意攻城时间以十二日上午四时至晚上十二时为限,大炮只许发放实弹一发,其余则以空炮威胁辫子军投降。

  讨逆军于是在十一日晚间决定了作战计划,以第一师进攻朝阳门。攻入城后,即继续向南河沿的张宅进攻。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各师由永定门、广安门进攻天坛,第三师由彰仪门进攻天坛及中华门。

  十二日拂晓,第二师进攻天坛,守天坛的辫子军约三千人,听到枪响,就挂起了五色旗表示投降。一小部分不肯投降的辫子军退往南池子张宅。

  讨逆军攻势开始,一切都很顺利,主要原因由于辫子军完全失去斗志。讨逆军东路由朝阳门攻进东单牌楼及东安市场,西路由宣武门向北到西华门,残余的辫子军被迫集中到南池子一隅。占领宣化门的讨逆军,在城楼上架设了大炮,炮口对准天安门和南河沿的张宅。

  就在这时候,又传来辫子军徐州老巢的消息。张勋手下第一员大将,留守徐州的张文生,率领定武军六十四营通电投降,断了张勋的退路。

  张文生(1867-1937),字星五,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鹿湾乡人。

  光绪十三年(1887),十六岁时在山东省临城(今薛城)投张勋部当兵。屡立战功,不足十年,由十长、百长、哨官升任长江江防营统领、徐州镇总兵,随张勋在徐州一带活动。

  民国二年(1913),张勋任长江巡阅使,张文生被提拔为徐州镇守使、安武军司令、苏皖豫鲁四省剿匪督办,成为“辫帅”张勋手下最得力的干将。

  原来,张勋复辟公开后,群起反对。留驻徐州一带的安武军闻张勋即将兵败,蠢然思动。安武军四十四营、五十五营勾结匪徒,突然哗变,四出焚掠。驻当涂、宿迁、南通及沭阳等地的张勋旧部亦相继作乱。时张文生当机立断,依靠就近的倪嗣冲,率部剿伐,逐渐扫平,被任命为定武军总统领官。

  定武军在徐州投降后,头上的辫子都完全剪光,他们的投降使得在北京的辫子军完全绝望。

  此前,张勋还一直梦想着回徐州老巢,现在回不去了。

  生活中前边的路走不通了,就走回头路,这很自然的事。可如果走上了不归路,就回不了头了。人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