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章 柳暗花明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弃;相见如不远,努力勉王事。”

  这个世上如果还有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也就只有这位朝鲜朋友了!袁世凯长叹了一口气。

  一九八五年三月,日本伊藤博文一行来华,谈判解决中日军队在朝鲜的冲突和撤军问题。

  清**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之谈判。

  四月,经反复协商,签订了《天津条约》。

  规定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两国均不派员教练朝鲜军队。今后如发生变故或重大事件,需要派兵去朝鲜要相互照会,事定即撤,不得留驻。

  这个条约虽然解决了中日当时的军事冲突问题,却为日本出兵朝鲜留下了伏机。

  在谈判中,日本方坚决要求严惩袁世凯,遭到了李鸿章的严词拒绝。

  他强调营官奉国王之命带兵入宫是正常之举,无任何错处。

  同年夏天,清军从朝鲜撤回国内。

  军队的撤回,特别是袁世凯的离开,清**基本失去了对朝鲜的管控。

  闵妃集团中的一部分人,借机投靠俄国,企图请求俄国保护和训练军队。

  李鸿章得知这情况后,认为不能坐视不管。而朝鲜的亲日派,对大院君李罡应被软禁在中国一直惴惴不安,多次提出异议。李鸿章权衡利弊后,决定送大院君李罡应回朝鲜,利用其的影响和力量,牵制闵妃集团。

  谁去护送呢?李鸿章想到了袁世凯。

  李鸿章先征求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的意见。

  袁保龄看袁世凯能够看准时机,及时摆脱朝鲜的困境还是很满意的。觉得袁世凯到底没有功名,没有往上升的敲门砖,所谓先天不足。要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科举这一课是非补不可。而现在朝鲜驻军已撤回,没袁世凯什么事了,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恶补一下,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因此,没征求袁世凯意见,就自行做主,在李鸿章面前力辞这个差事。

  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是士大夫,李鸿章很理解袁保龄爱侄之心,也就没再坚持。

  接到堂叔袁保龄让自己读书准备参加秋季科考的信,袁世凯想都没想就扔到一边。

  早已对读科举的那些书深恶痛绝,自知自己不管怎么样努力,也是徒劳,不可能榜上有名。不过是自取其辱,在人前丢人现眼。

  忙了几年,回到家乡,虽然算不上荣归故里,光宗耀祖;但也混了个不大不小的官。

  走科举之路?中了举人又能怎么样?张謇堂堂的状元郎,天子门生,科考第一,还不是给吴长庆当个幕僚而已。

  什么读书自有颜如玉?自己没取得功名,照样抱得美人归。特别是三个朝鲜小妾,一个比一个漂亮。

  找到过去的狐朋狗友,每天花天酒地,袁世凯在家乡也忙得不亦乐乎。

  七月,朝鲜的形势越来越失去控制。李鸿章害怕迟则生变,急于送李罡应回国,但苦于找不到合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