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航空设计大师_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苍白无力的解释糊弄糊弄外行还行,他们这些业内专家可就没那么好忽悠了,这种一秒真男人,拉胯后半生的事实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腾飞在涉及先进材料和加工工艺方面还存在极大的缺陷。

  正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些核心问题,所以中国腾飞的高端战斗机都是以试验验证机的形势出现的,以至于在外界眼里,中国腾飞不断寻求技术突破,貌似创新致死。

  可在业内眼中,中国腾飞这种做法根本就是愚蠢到家的表现,甚至可以说与新德里阿三那种好高骛远没有本质区别。

  如果中国腾飞有志于战斗机研发,就应该安下心抠出一个成熟型号,然后再在这个型号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才是。

  成功集团、东北集团乃至宏通集团都是这么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可中国腾飞似乎不屑于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迈进,总给人一种急不可耐的想要一步到位的飞越敢,结果就是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正因为如此,不少总部的专家和领导都不止一次的感慨,要是中国腾飞能在保守的轻型机和激进的试验验证机中间找到一个相互融合的平衡点,绝对能趟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问题是,这种平衡点需要的可不单单是简单的技术和工艺,更不是某个单项的创新性成就,而是一个具备丰富经验的航空设计方面的大师以及一支能够兼容并蓄且执行力极强的超级团队。

  中国腾飞不缺技术,更是在制造工艺上独领风骚,偏偏缺乏这样大师级的航空设计大牛以及跟大牛配合的顶级研发团队。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大师和团队可不是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国内航空工业发展半个多世纪,举全国之力也就培养出一个大师外加个核心团队。

  一个大师自然是十号工程的总师,各团队其中一个就是十号工程团队,当然了,现在十号工程研制完成,这个团队已经升格为20号工程团队。

  剩下的个则是歼—11系列研发团队,因为还需要依靠俄国的技术输出,因此这个团队的独立性稍弱,只能算半个。

  然后……然后就没有了。

  国内不是不想多培养几个,问题是这种事情没有个十年、二十年的苦功连个水花都翻不起,就别说成效了,因此国家即便加大这方面的扶持力度也只能静静等待。

  如此情况下,专家们也只能哀叹中国腾飞的不幸,空有一身本身,没有核心团队和大师的引导,终究只能在战斗机这个领域做个默默无闻的配套。

  这不单单是中国腾飞的不幸,何尝不是整个国内航空工业的悲哀?

  然而在此时此刻,随着汤莉莉将FC—23重型舰载战斗机的三维图展示出来,在场的无论是专家组的专家还是海军的领导和首长,都在心底里冒出一个震惊无比的想法,那就是他们今天极有可能见证国内另一位航空设计大师以及围绕这位大师的那支研发团队的诞生。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原因很简单,屏幕上的FC—23完美的将中国腾飞犹如精神分裂的保守与创新完美的整合在一起,并在形成一个极具现代感的平衡点。

  试问,没有大师的提纲挈领,没有利害团队的穿针引线怎可能做到这一步!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