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64章 海警处_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位。中国要想守住辽阔的海疆,海军的发展应未雨绸缪。

  当然张汉卿还没自大到准备发展强大的海军对抗强大的日本甚至是美国。在他看来,没有二、三十年的努力追赶,中国是不可能在海上称雄于日本的,更别说老牌的海军强国英国、美国了,哪怕仅仅是在东海。

  但是建立一支近海海军,在强大的空中力量的保护下遂行保卫海岸线的任务是非常可行的。

  此外,一支存在的舰队,也是让敌方不得不正视的棋子。正如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总结道,一支未知的舰队,“只要存在,即使是弱小的,对于敌方各种或多或少的公开利益来说,也是一个永恒的威胁。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到打击,而不得不限制自己的行动,直到这支舰队被摧毁或者制服为止。”

  人民军陆军已经初具规模,该到了海军以其强大的机动性及移动炮台的作用不能不得加以重视的时候了。

  民国时中国在飞机的建造能力上与世界同步,而且飞机的造价极低。以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为例,造价为一千万元,抵得上100架中国新制的“甲型一号”水机的总和,或是装备一支满员的陆军师(奉系标准)。

  远洋上当然战列舰逞威,但在近海,100架水机以其更有利的战斗能力(水陆两栖)在综合战斗能力上是要远远强于这艘战列舰的,而多一个陆军师对目前的奉军来讲,要比多一艘战列舰要更有用。

  海军是一个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兵种,其复杂程度要远比体现工业能力的汽车还要大。想一想到20世纪末期,作为全球制造大国的中国还不能制造出超出一万吨排量的大舰及涡轮机就可知一般。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长江内河及渤海湾、胶东湾、辽东湾,建造一支规模适当的近海海军势在必得。此外,为了将来的发展,给海军添加雄厚的军工底子是未雨绸缪的打算。

  中国海军的建设也不乏人才。从在中国海军史上“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的原北洋政|府海军总长、海军上将萨镇冰,到在后来各次对日的交战中,中国各舰队的舰长或司令如马纪壮、宋长治、陈季良等,以及作为驻英武官亲赴一战前线观战的陈绍宽,还有现任东北江防舰队司令的东北老将沈鸿烈等,人才辈出。

  萨镇冰在直皖战后就辞去海军部长职务,在京呆了一段时间后面对已经支离破碎的海军心灰意冷,准备回福建老家。张汉卿及时地劝阻他,并以崭新的视角和他谈了中国未来海军发展的强国梦。

  张汉卿的思路、对海军的认识和对海战的全新见解让萨镇冰感觉到了中国海军的希望。感于少帅的盛情及强烈的海军报国梦,他担任奉军在秦皇岛新成立的海军舰艇指挥学校校长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